主 题:宣传贯彻《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新闻发布会
时 间:2014年03月31日
地 点:北京(国谊宾馆)
嘉 宾:焦红 王振江 颜江瑛 徐景和 童敏 毛振宾 高国彪
宣传贯彻《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 新闻发布会
|
国家食药监管总局食品药品安全总监焦红 介绍新修订《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 |
国务院法制办教科文卫司司长王振江 介绍该条例起草修订的主要思路和修改重点 |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新闻发言人颜江瑛主持发布会 |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法制司司长徐景和回答记者提问 |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医疗器械监管司司长童敏
|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稽查局局长毛振宾回答记者提问 |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医疗器械注册司副司长高国彪回答记者提问
|
简 介: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务院法制办于2014年3月31日上午在京联合召开宣传贯彻《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新闻发布会,向媒体介绍新修订《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有关内容,并回答媒体记者提问。出席新闻发布会的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食品药品安全总监焦红,国务院法制办教科文卫司司长王振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法制司司长徐景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医疗器械监管司司长童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稽查局局长毛振宾、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医疗器械注册司副司长高国彪。新闻发布会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发言人颜江瑛主持。
文字实录:
[颜江瑛]: 各位媒体记者,大家上午好。今天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和国务院法制办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今天的主题,主要是向大家介绍新修订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起草的一些背景、修订重点以及我们实施的要求,同时也针对大家关注的一些问题回答大家的提问。出席今天发布会的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食品药品安全总监焦红同志,还有国务院法制办教科文卫司司长王振江同志,另外出席的还有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法制司司长徐景和同志,稽查局局长毛振宾同志,以及医疗器械注册司副司长高国彪同志,和医疗器械监管司司长童敏同志。我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新闻发言人颜江瑛。 下面先请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食品药品安全总监[焦红]同志介绍新修订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出台的一些重要意义和实施的要求。2014-03-31 08:44:34
[焦红]: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2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修订草案,今天正式公布,将于6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们食品药品监管领域的一件大事,对于规范医疗器械的研制、生产、经营、使用活动,强化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提高我国医疗器械质量和安全的整体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医疗器械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改善人们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社会和谐稳定,是重大的民生和公共安全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对此一直高度重视。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自2000年实施以来,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切实加强安全管理,深入开展专项整治,严厉惩处违法违规行为,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用械安全做出积极贡献。 十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医疗器械产业的不断壮大发展,《条例》在实行分类管理、强化企业责任、创新监管手段、推进社会共治、严惩违法行为等方面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为此启动了《条例》的修订工作。经过反复研究、论证、修改,历时六年,修订后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于今天正式颁布。 新修订的《条例》共八章80条,贯彻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食品药品监管制度,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精神,体现了风险管理、全程治理、社会共治、责任治理、效能治理的基本原则,完善了分类管理、产品和生产经营企业注册备案、使用环节监管、上市后管理等制度,健全了有奖举报、信息公开、部门协同等机制,对于进一步规范医疗器械的研制、生产、经营和使用活动,强化医疗器械监督管理,保证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保障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2014-03-31 08:54:27
[焦红]: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提升了医疗器械的风险治理能力。按照分类管理的原则,将医疗器械由风险从低到高分为一、二、三类。根据风险程度的不同,合理制定和科学规范对产品和生产经营企业的备案和许可,完善对高风险的医疗器械的临床试验的审批和监管,建立对高风险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再评价和可追溯制度。同时,也通过调整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审批备案事权划分,进一步简政放权,充分调动地方监管部门积极性,发挥其监管优势。 二是形成全过程无缝隙的监管体系。将医疗器械的研制、生产、经营、使用四个环节统一纳入到监管范围,通过规范许可,增设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已注册医疗器械再评价、医疗器械召回等制度。强化经营企业进货查验销售记录和使用单位的维修保养、使用记录等义务,健全管理制度,充实监管手段,基本形成了严密的、全链条的监管体系。 三是加大了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新修订的《条例》通过细化法律责任、调整处罚幅度、增加处罚种类,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了法律的震慑力。通过公开行政许可备案、抽查检验、违法行为查处等日常监管信息,增设企业诚信档案、咨询投诉、有奖举报等制度,建立了对企业全方位、多角度的监督措施。同时也规范监管部门自身的执法行为,对不依法履职、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要依法追究责任。 新修订《条例》的公布实行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食品药品安全的高度重视和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坚定决心,对未来医疗器械监管工作指明了方向。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将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严格贯彻执行新条例,依法加强医疗器械的监督管理。2014-03-31 09:00:39
[焦红]:一是要强化全程治理,落实企业责任。依法严格行政审批,加强对备案事项的监督检查,强化对生产经营企业与使用单位的日常监管,督促其履行和落实主体责任,切实履行法定义务。 二是要转变职能,依法强化监管。在简政放权、依法审批的前提下,突出高风险产品建立可追溯制度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再评价、召回等上市后的监管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三是要鼓励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发展。积极探索和创新监管机制方式,完善相关管理制度。落实给企业减压松绑、鼓励创新的各项要求,激发市场活力,积极推进医疗器械产品的创新和升级换代,促进医疗器械产业的健康发展。2014-03-31 09:01:16
[焦红]四是要转变监管思路,推进社会共治。顺应形势变化,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参与,变单一的政府主体监管为多元主体共治,形成社会共治的良好格局。 五是要围绕突出问题,深化专项整顿。以贯彻实施《条例》为重要契机,以重点产品、重点企业、重点案件线索为突破口,深入开展整治虚假注册申报、违规生产、非法经营、夸大宣传、使用无证产品等五种行为的专项整治工作,严厉惩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切实保障公众的用械安全。 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将以贯彻实施新《条例》为契机,以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更新监管理念,转变监管思路,完善监管制度,切实加强监管能力建设,不断提高监管效力,努力提升医疗器械的安全水平,提高人民群众对用械安全的信心。2014-03-31 09:01:28
[颜江瑛]:谢谢焦局长。下面请国务院法制办教科文卫司司长王振江同志介绍《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起草修订思路以及修改重点。2014-03-31 09:02:23
[王振江]:谢谢主持人。尊敬的焦局长,各位领导,各位媒体朋友,上午好。3月7日,克强总理签署650号国务院令,公布了新修订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这个《条例》将于6月1日施行。今天我向大家介绍点情况,供在宣传贯彻中参考。 一、修订背景和过程 医疗器械对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医疗器械种类繁多,跨度很大,涵盖了小到压舌板、大到核磁共振仪器等各种类型的诊疗设备;且产品风险差异大,既有直接影响生命安全的植入性器械,也有一些辅助性器械。这些特点决定了既然要求对其实施严格的管理,又不能搞“一刀切”,必须做到分类管理,宽严有别。 现行条例对规范医疗器械的监管行为、保障医疗器械安全、促进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不适应的情形:一是分类管理制度需要完善,有些措施体现分类的差异性不够充分,对于一些高风险产品监管不够,对一些低风险产品监管该放的没有完全放开,企业反映负担较重。二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方面的要求和责任还不够具体,企业作为产品的第一责任人,产品责任需要进一步明确。三是监管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重审批、轻过程的情况,需要从制度上加大对过程的监管力度。四是法律责任规定得不够具体明确,对近些年出现的一些违法行为缺乏有效的打击力度。2014-03-31 09:02:42
[王振江]: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原食品药品监管局向国务院报送了《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收到此件后,法制办先后五次书面征求意见,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进行实地调研,走访多家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多次召开部门协调会。《条例》的修订也受到了欧美等方面的关注,对他们的意见和诉求,我们也是敞开听取。比如说2012年6月,我们会同原食药局召开了国际研讨会,听取有关方面的意见。在此基础上,我们会同原食品药品监管局、卫生部等部门进行反复研究修改,历时五、六年。自2013年4月以来,根据新一届政府机构改革、职能转变的基本精神以及有关部门的“三定”方案,我们会同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卫生计生委还有质检总局等又进行反复研究协调、修改,最后形成了报请审议的草案。 今年2月12日,国务院第3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这个《条例》,之后我们又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和修改,也就是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个发布的《条例》。2014-03-31 09:07:30
[王振江]:二、修订的总体思路 在此次修订过程中,我们和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在总体思路上把握了以下几点: 第一,以分类管理为基础,确定医疗器械研制、生产、经营、使用各环节的具体制度,突出管理的科学性。 第二,以风险高低为依据,在保证产品安全有效的前提下,管放结合、宽严有别,给高风险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加压”,给低风险产品生产经营企业“松绑”,促进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做大做强。 第三,遵循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精神和要求,适当减少事前许可,重点强化过程监管和日常监管,提高监管的有效性。 三、修订草案的主要内容 第一,完善分类管理制度。为提高分类的科学性,《条例》明确规定,对医疗器械按照风险程度实行分类管理,按风险从低到高将医疗器械相应分为一、二、三类,并根据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使用情况对产品分类目录及时进行动态调整,而且要求制定调整目录的时候,要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参考国际医疗器械分类实践。同时完善了分类监管措施,遵循宽严有别的原则,重点监管高风险产品。在产品管理方面,明确第一类医疗器械实行产品备案管理,第二类由省一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实施产品注册管理,第三类由国家总局实施产品注册管理。在经营方面,放开了第一类医疗器械的经营,既不许可,也不实施备案。对第二类医疗器械的经营实行备案管理,对第三类医疗器械的经营实行许可管理。2014-03-31 09:07:35
[王振江]:第二,适当减少事前许可。现行《条例》共规定了16项行政许可,此次修订没有新增审批许可,并结合审批清理减掉了7项许可,包括:将国产和进口第一类医疗器械的产品注册改为备案,将第二、三类医疗器械非实质性变化的变更注册改为备案,将从事第二类医疗器械经营的许可改为备案,取消第二类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审批、缩减第三类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审批范围,取消现行条例规定的医疗机构研制医疗器械审批、第三类医疗器械强制性安全认证等许可事项。 第三,加大生产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的责任。这次修订一是加大了生产经营企业在产品质量方面的控制责任。要求企业针对所生产的医疗器械,建立健全包括产品设计开发、原材料采购、生产过程控制等方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保证体系有效运行,定期向监管部门提交自查报告。二是建立了经营和使用环节的进货查验及销售记录制度。要求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查验共货者的资质和产品合格证明文件并予以记录。第二类医疗器械批发企业及第三类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建立销售记录。三是明确了使用单位的医疗器械安全管理义务,要求使用单位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按规定开展大型医疗器械的维护保养等工作。2014-03-31 09:11:28
[王振江]:第四,强化日常监管,规范监管行为。修订后的《条例》对医疗器械的监管作了补充和规范。一是健全管理制度,充实监管手段。《条例》增设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制度、已注册医疗器械的再评价、医疗器械召回等制度。二是强化日常监管职责。明确要求监管部门要把企业生产经营条件是否持续符合法定要求等事项作为检查重点。对再产、再售、再用的医疗器械进行抽检并发布质量公告,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单位增加监督检查频次。三是规范延续注册、抽检等监管行为。明确规定除三种不予延续注册的法定情形外,原则上都要准予延续注册。抽检不得收取任何费用,委托检验的应当支付相关费用。 第五,完善法律责任。新修订的《条例》一方面细化了处罚,对应各章设定的义务,按照违法行为的轻重分条分项设立了法律责任。另一方面,调整了处罚幅度,增加了处罚种类,加大了对严重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比如对未经许可擅自生产经营医疗器械的行为,规定了最高为货值金额20倍的罚款,五年内不受理相关责任人及企业提出的医疗器械许可申请等处罚。 新修订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已经公布,将于6月1日起施行。法律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要有效执行《条例》,首先必须准确理解《条例》的精神,掌握《条例》的内容,特别是此次修订的各项主要制度。监管部门、生产经营企业、行业协会等应当把学习《条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认真学习、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条例》精神实质。其次要抓紧配套的制度建设。《条例》的实施还需要制定制定必要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需要各地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必要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同时,有关部门和地方对已有的医疗器械相关规章、文件也需要进行一次清理。对于《条例》规定不一致的内容,还需要做好废止和修改的工作,确保医疗器械法律制度的一致性。这些工作做好了,加上规范的管理和执法,《条例》规定的各项制度才能落地,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执行。 新修订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为加强医疗器械监管,保障用械安全有效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我也希望媒体的各位朋友能加强对《条例》的宣传,并加强舆论监督。我相信,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和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条例》规定的各项制度会得到全面落实,我国医疗器械的质量和监管水平也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谢谢大家。2014-03-31 09:11:33
[颜江瑛]:谢谢王司长,刚才焦红局长和王振江司长分别介绍了今天公布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出台的实际意义、主要修订思路以及修订重点,还有下一步实施的要求,向大家作了一个简单的介绍。接下来请媒体同志就你们关心的问题提问,提问前请通报一下你们所在的媒体单位。2014-03-31 09:15:25
[科技日报记者]刚才修订的总体思路中讲到,新的《条例》在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精神上作了一些变化,我想问一下体现在哪儿,而且药监部门是怎么理解和贯彻这个新的精神的?2014-03-31 09:18:55
[徐景和]:刚才振江司长已经把这个问题作了基本的答复,我补充一下。 新《条例》主要从两个方面体现了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一是适当减少了行政许可。医疗器械监督管理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就是分类管理或者叫风险管理,新的《条例》实际上根据这个风险管理的要求,将原来条例当中16项行政许可现在已经减少到9项,在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主要有3项取消,包括取消第二类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审批、取消医疗机构研制医疗器械审批、取消第三类医疗器械强制性安全认证,还有3项转变,第一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改为备案,第二类和第三类医疗器械非实质性变化由变更注册改为备案,第二类医疗器械的许可改为备案。还有缩减了第三类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的审批范围。 二是进一步加强医疗器械的全程监管。转变政府职能应该包括两个方面,该取消的取消,该下放的下放,同时该加强的也要进一步加强。新的《条例》在加强医疗器械全程监管方面有很多创新,尤其是突出了医疗器械使用环节的监管。当中,除用八个条款明确突出医疗器械使用单位主体责任以外,特别强调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使用环节的医疗器械质量进行监督管理,卫生计生部门对医疗器械的使用行为进行监督管理。此外,还进一步强化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监测以及召回等制度,应该说体现在政府职能转变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应当说该取消的取消,该下放的下放,该整合的整合,该加强的加强,这样一个总的要求。 我们理解,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进一步完善分类管理制度。因为医疗器械种类多、跨度大、业态复杂,而分类管理又是整个管理制度的基础,所以要进一步完善医疗器械的分类管理,做到宽严有别。第二,进一步强化主体责任的落实。特别强化了医疗器械的生产、经营、使用单位各方面责任的落实,比如生产企业应当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保证始终处于有效运行状态。经营企业应该建立进货查验记录制度、销售记录制度等。 第三,是加强事中、事后的监督管理。转变政府职能,特别要处理好放与管的关系,要坚持放与管相结合、许可与监督并重。转变政府职能以后,要特别强化事中事后的管理。要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对企业的生产管理质量体系是否有效运行等进行重点检查。同时对在产、在售、在用的医疗器械进行抽检等等,这些都体现了进一步加强事中事后的监督管理。谢谢。2014-03-31 09:19:20
[经济参考报记者]我们了解到,国家对医疗器械实行上市前的许可制度。什么叫上市前的许可制度?我们注意到新的《条例》里提到对医疗器械企业要先注册再办许可证,这表明了一个一种什么样思路的进步?我们新的《条例》和在原来的《条例》基础上注册审批的环节有哪些变化?2014-03-31 09:25:13
[高国彪]:这个题目比较大。器械和药品医疗技术共同支撑着医疗服务。我们国家对医疗器械实施依法监管。2000年4月1日,《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我们开始对医疗器械产品实施上市前的许可制度,也就是说是实施注册管理。其中一、二、三类都需要经过注册,需要经过批准。同时,按照分类管理、分级审批的工作模式,这一、二、三类分别由设区的市级局、省级局和国家局审批的,这对于规范医疗器械生产,保障公众用械的安全有效,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刚才前面焦红局长和几位领导对新《条例》的诠释都讲得很清楚了,对于全面深化改革,体现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简政放权,都体现了很多。在注册管理环节上,刚才记者朋友问,我理解有这么几个方面,一是以分类管理为基础,以风险高低为依据,对上市前的监管进行了部分改革。刚才提到的分类,应该说实施分类管理是国际惯例和国际通则,新《条例》更加明确了分类在整个医疗器械监管全过程的基础性作用。新《条例》规定,境内第一类医疗器械在设区的市局级备案,进口第一类器械是在国家总局备案,境内第二类医疗器械由省级局实施注册管理,进口第二类、第三类和境内第三类都是由国家总局来实施注册管理的。 刚才前面几位领导都提到了,以风险为基础,进一步加强分类管理,这对于未来来讲,应该说是医疗器械规范有效监管的重要基础。下一步,总局将通过修订分类规则,调整完善分类目录,建立动态及时完整统一的分类目录数据库,指导规范监管部门的注册行为。新《条例》将第一类医疗器械由原条例设置的注册管理改为备案。这样一个改革,应该说对于完善医疗器械上市前的监管是一项很重要的举措。我国目前医疗器械注册数量,境内有效注册证有两万多张,其中占大整个境内医疗器械产品注册总量的比重超过了40%。新《条例》实施后,一方面新增第一类医疗器械以及现有医疗器械注册证到期,均不再需要申请注册。当然我认为更重要的意义,是按产品风险高低实施不同的监管措施,可以有效地节约监管资源,将有限的行政和技术力量用于高风险产品的监管上去。2014-03-31 09:25:58
[高国彪]:第三,新《条例》改进了临床试验的监管方式。借鉴国际上医疗器械监管的成功经验,新《条例》明确规定,第一类医疗器械备案不需要进行临床试验。申请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的,按照《条例》规定的三种情形,符合三种情形任何一种情形的,可以免于进行临床试验。第三类医疗器械进行临床试验,对人体具有较高风险的,我们马上有目录会公开征求意见,是需要经国家总局批准。这样,就使得医疗器械上市前注册许可制度,对临床试验监管的重点更加突出,也更加科学合理。 最后再讲一点,我们还有一些变化,比如说新《条例》将医疗器械注册证书的有效期由原来的四年延长到五年,同时将注册证到期的重新注册改为延续注册。 刚才记者朋友还问到先注册后许可的问题。按照原来的《条例》和配套规章规定,境内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先取得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再进行注册申请。而新《条例》是这样规定的,境内新的申请人,在建立符合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质量管理体系,并加以实施保持有效运转,同时确保产品设计研究过程中符合质量管理体系相关要求的,不需具备生产企业许可证,可以直接申请注册,在医疗注册证后再申请生产许可。这样的规定,可以避免先办理生产许可再申请注册而导致的比如说生产车间设备空置造成资源和经济上的浪费,同时也起到了鼓励申请人开展医疗器械研究与创新的作用。2014-03-31 09:32:32
[颜江瑛]:我再补充一点。我在看新修订的《医疗器械管理条例》当中也跟媒体在沟通,第一类医疗器械采取了备案是不是门槛降低了,刚才几位领导介绍的,第一类医疗器械采取了备案,无论对注册申请人还是备案人,都要对医疗器械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且要保持有效的正常运转。对备案管理的方式,并没有减低对备案人的任何要求,实际上更加强了对备案人遵守法规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也就是体现了企业的主体责任。同时,还要加强对监管的管理,不是说备案了,监管就放松了,同样监管的管理一点都没有放松,更体现出重监管的思路,这一点在新修订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当中都有所体现。2014-03-31 09:32:37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说到过去的监管模式时经常会说到一句话,“重产品审批,轻过程监管”,不知道新的《条例》发布之后,医疗器械生产的监管模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2014-03-31 09:33:11
[童敏]:这次新《条例》,一是在医疗器械产品注册和生产许可的衔接方面有了重大调整。旧《条例》采用“先生产许可、后产品注册”的模式,虽然在保障产品质量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生产企业在取得生产许可到完成产品注册这一过程中,容易造成企业人员、场地和设备的闲置,加大了企业负担。部分科研机构因无法取得生产许可,限制了其对医疗器械创新研究的积极性。新《条例》中明确了对医疗器械“先产品注册、后生产许可”的监管模式,规定了生产企业在有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的情况下,可以申请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这种监管模式的改变,既进一步鼓励企业创新,又将减少企业在产品获得注册前人财物的投入。 二是新《条例》体现了进一步简政放权的要求。这次新修订的《条例》中遵循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措施和要求,以风险管理为核心,进一步落实政府职能调整和简政放权的要求。将第一类医疗器械的生产,由原来向所在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备案,改为向所在地设区的市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备案。同时,新《条例》也将国产第一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改为由地市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备案,这样就实现了医疗器械产品备案和生产备案监管主体的统一,使监管权责更加明晰。2014-03-31 09:34:21
[法制晚报记者]:请您详细介绍一下,这个新的《条例》到底在执法层面哪些方面得到了加强,和以往有什么不同?是不是更加严厉?严厉在哪儿?2014-03-31 09:34:56
[毛振宾]:新《条例》在行政执法方面呈现4个特点: 一是法律责任更加细化,可操作性更强。义务设定与法律责任并重,相互对应,并根据违法行为的严重程度,分项分条设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过去执法中常遇到的难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比如:非法生产经营使用医疗器械违法所得计算问题,由于违法所得概念存在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常常给执法人员造成困惑,新《条例》引用货值金额来确定违法额度,无需扣除成本,在执行处罚中容易操作。 二是调整了处罚幅度。原《条例》对严重违法一般并处2-5倍罚款,而新《条例》并处5-10倍罚款,甚至10-20倍罚款,大幅度提高了违法成本,震慑作用显著增强。 三是加大了处罚力度。对情节严重的违法行为除了罚款外,追加限制行业准入处罚。比如:对未经许可擅自生产经营医疗器械的行为实施重罚,货值万元以上的并处10到20倍的罚款,情节严重的5年内不受理相关责任人及企业提出的医疗器械许可申请。检验机构提供虚假报告的一律撤销机构资格、10年内不受理资格认定申请。对受到开除处分的直接责任人员,10年内不得从事医疗器械检验工作。 四是尽可能避免执法空白。如:在查处伪造、变造、买卖、出租、出借相关医疗器械许可证件违法案件中,对行为人实施了行政处罚,但对构不成犯罪而触犯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新《条例》明确规定由公安机关进行治安处罚,填补了刑事处罚与行政处罚之间的空白,不给犯罪分子留有可乘之机,也强化了部门联合执法的打击合力。2014-03-31 09:36:29
[健康报记者]:我留意到这几年监管部门除了加强对医疗器械上市前的注册审批之外,还加强了对医疗器械上市后再评价,比如说包括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监测以及相应的召回制度,我想请问新《条例》对于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监测和召回,有没有什么更加完善的规定以及相应的罚则?2014-03-31 09:37:11
[童敏]:刚才我们有几位领导在讲话中已经提到了这次新《条例》在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再评价以及召回方面的内容,我个人感到这是新《条例》的一个亮点。这次新《条例》中,专门设立了“不良事件的处理及医疗器械的召回”一个章节,明确提出建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再评价、召回等上市后监管制度。这既是借鉴了国际上医疗器械监管的先进经验,也是基于我国医疗器械监管的实践。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再评价、召回与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使用质量管理体系、监督抽验等监管手段,共同形成了比较全面的、与国际医疗器械监管接轨的产品上市后监管体系,形成了产品上市前、上市后监管联动,实现了对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的监管。 它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实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制度,有利于预警和防范产品风险。例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根据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到的相关不良事件报告的情况,可以要求企业修改完善产品说明书,提示医生和消费者正确选用产品,避免不必要的伤害事件发生。二是开展医疗器械再评价,有利于使存在安全风险隐患的医疗器械产品退出市场。例如国家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曾根据不良事件报告的情况,对隆乳的注射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产品开展了再评价,最终撤销了这个产品的注册证。三是建立医疗器械召回制度,有利于及时控制上市后的医疗器械风险,保障公众安全。大家都知道,召回制度是针对已经进入市场的缺陷产品而建立的,如果对这些产品不及时地召回并加以控制,这些产品就有可能危害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大家在总局网站上经常能看到一些召回信息提示。 因此,这次新《条例》中增设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再评价和召回制度,这健全了监管制度,完善了监管手段,保障了公众有械安全,又促进了企业对产品的改进升级,推动新产品研发,有利于促进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健康发展。2014-03-31 09:38:40
|